陰晴圓缺——漫漫人生路(26)
蘇軾因為與當(dāng)時的變法者政見不同,自求外放,輾轉(zhuǎn)各地。他曾經(jīng)要求調(diào)任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,以求多多聚會。后任密州(今山東諸城)知州,但兄弟相聚的愿望仍然無法實現(xiàn)。宋神宗熙寧九年(1076)八月十五日,皓月當(dāng)空,銀輝遍地,這時的蘇家兄弟已七年未得團聚。面對一輪明月,蘇軾心潮起伏,揮筆寫下了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。
這首詞以月亮“陰晴圓缺”比喻人間悲歡離合,進而提出“千里共嬋娟”的美好祝愿,意境豪放而闊大,情懷樂觀而曠達,成為中國人共同的健康美學(xué),這也是中國人豁達性格的最好注解。反觀我們的人生,有些東西,只是數(shù)字,不必太刻意;有些事情,也只是事情,不必太奢望。正如明代徐有貞《中秋月》中所說,“陰晴圓缺都休說,且喜人間好時節(jié)。”(清瀾)
稿源:黃河清風(fēng) 編輯:張艷玲